为什么公司的采购都会站在供应商的角度来与公司内部同事对抗呢?
|
admin
2025年4月17日 14:55
本文热度 262
|
一、利益关联与职业操守问题
利益输送风险
- 部分采购人员与供应商存在不正当利益关系(如回扣、好处费),导致其优先维护供应商权益而非公司利益,这在谈判或争议解决中表现为立场偏颇。
- 对策:企业需通过内部审计、供应商黑名单制度及廉洁协议降低腐败风险。
专业能力不足
- 采购若缺乏行业知识(如工艺标准、成本结构),易被供应商误导或压制,导致谈判结果偏离公司目标,甚至被动接受不合理条件。
- 示例:供应商虚报原材料损耗率,采购因专业知识不足无法有效反驳,被迫接受涨价。
二、跨部门协作矛盾与目标冲突
部门间目标差异
- 销售部门追求低价与快速交付,设计部门倾向特殊定制化需求,财务部门强调成本压缩,而采购需平衡多方要求,易被误解为“偏袒供应商”。
- 案例:设计部指定单一供应商材料,采购因无替代资源被迫接受高价,引发其他部门质疑。
沟通机制缺陷
- 企业缺乏统一的供应链协同流程(如需求预测共享、技术标准透明化),导致采购需频繁协调矛盾,立场易被误读为“对抗”。
- 示例:计划部门临时调整需求,采购无法及时协调供应商调整交付计划,被指责为“不作为”。
三、组织文化与责任推诿
“甩锅”文化影响
- 部分企业存在“问题归咎供应商”的惯性思维,采购为维护供应链稳定性需解释供应商实际能力限制,反而被内部视为“替供应商开脱”。
案例:因计划部门预测失误导致断货,采购澄清供应商产能瓶颈后,仍被归咎为“供应商管理不力”。
权责不对等
- 采购部门常被赋予执行责任(如降本、保供),但缺乏对关联部门(如设计、计划)的约束力,导致协调失效时被迫承担连带责任。
四、策略性立场选择
长期合作考量
- 采购为维护战略供应商关系(如独家技术合作、紧急备货支持),可能在争议中适度支持供应商诉求,以换取长期供应安全。
- 示例:接受供应商分阶段涨价提议,换取其优先保障公司紧急订单。
风险对冲需求
- 当内部决策存在明显风险(如过度压价导致质量下滑),采购需从供应链韧性角度提出反对意见,避免企业陷入更大损失。
五、改进建议
- 建立跨部门联合评审机制,将设计、计划、质量等部门纳入供应商选择与合同审批流程,减少目标冲突。
加强采购人员专业技能培训(如成本建模、工艺分析),提升谈判主动权与风险识别能力。
- 通过数字化系统(如SRM)实现需求、库存、交付进度等数据共享,减少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矛盾。
通过系统性分析可见,采购与内部对抗的本质是利益、能力与机制问题的综合体现,需通过制度、技术与文化多维度改进实现协同优化。
该文章在 2025/4/17 14:55:12 编辑过